發布時間:2022-03-12 09:19
為切實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和耕地保護紅線,宣漢縣積極探索黨組織領導下的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法,堅持撂荒地治理黨政同責、壓力傳導,將撂荒地治理情況納入各地年度考核和主要領導績效考評,壓緊壓實撂荒地治理主體責任,強力推進撂荒地治理。2021年以來,全縣撂荒地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,完成撂荒地復耕復種2.36萬畝,種植水稻3835畝、玉米8576畝、大豆6199畝,其他作物4990畝。
小處著手
以“村規民約”夯實治理基礎
宣傳動員“進家門”。動員機關黨員干部、村組干部、農技專家,廣泛采取院壩會、深入田間地頭等方式,進村入戶講透政策。
組織引導“談家事”。由縣委組織部指導,縣農業農村局、縣民政局牽頭,各鄉鎮(街道)具體負責,指導各村(社區)修訂“村規民約”,明確撂荒地的承包權、經營權分離,分別征求承包農戶復耕意見,不自行復耕的須將經營權流轉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統一運營。
精準摸排“盤家底”。按照“村不漏組、組不漏片、片不漏塊”的要求,網格化實施、地毯式摸排,對全縣已利用、能利用和未利用的所有耕地情況全面開展系統調查,查清撂荒地現狀、類型及產生原因,建立臺賬,為全縣撂荒地治理奠定堅實基礎。
大處著眼
以“要素集約”解決治理難題
打好“政策組合拳”。落實各項惠農政策,將耕地地力補貼、稻谷補貼等落實到田,堅持誰種誰受益。部分地方通過減免三年租金或低價流轉、農資優先保障、種糧大戶補貼等撂荒地復墾支持政策,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、規模經營。
用好“項目整合法”。2021年以來,全縣利用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資金3442萬元,新增建設2.2萬畝高標準農田,治理撂荒地1000余畝,涉農整合資金9000余萬元用于農田配套設施溝、渠、路、提灌站等建設。
走好“資本聚合路”。2021年以來,全縣新增返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120余家,注入社會資本8000余萬元,復墾撂荒地1230余畝種植糧食。
細處落腳
以“服務公約”優化治理效果
強化農資農機服務。截止目前,全縣共引育16個“耕、種、收、售”全環節社會化服務組織,有效促進農業生產降本提效。
突出技術指導服務。從農技、植保、土肥、種子、農機等相關職能單位抽調技術骨干組成農業專家技術團,在“耕、種、管、收”等關鍵農事環節,加強對利用撂荒地發展糧油的業主在耕地熟化、輕簡化栽培、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的技術指導。
注重產業優化服務。建立健全“劣質退耕再植綠、優質增補再利用、閑置回收再流轉”土地功能動態調整制度,對特色產業效益低下、產品品質低劣的產業及時轉型改種糧油作物。今年以來,全縣作物轉型5000余畝,擴種玉米、大豆等糧食作物。
□達州日報社通訊員 何君男
來源:達州日報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