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2-04-20 10:15
(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嚴衡玬 通訊員 唐伽 攝影報道)“玉米是十多天前種下的,已經出了芽,等天氣晴朗之后就要開始栽種大豆了?!苯?,記者來到渠縣寶城鎮新民村,在當地的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示范基地里,種糧大戶江恩軍向記者介紹了農作物的生長情況。
江恩軍是新民村引進的種糧大戶,擁有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。今年,江恩軍在新民村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,用于大豆玉米復合連片種植,其中700畝為高標準農田,350畝為低效經濟林改良?!斑@一片高標準農田是今年新建成的,機械化種植水稻可能會出現機器陷泥的情況,所以今年我們根據市場情況,決定栽種玉米和大豆?!苯鬈娬f。
除了種糧大戶,江恩軍還是寶城鎮聘用的“戶田長”,管理范圍為他流轉的這1000多畝土地,職責為落實耕地保護責任,防止永久基本農田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“非耕地化”現象發生。
今年,寶城鎮圍繞全鎮“示范點總面積2500畝以上,示范帶動全鎮種植大豆5150畝”這一任務目標,嚴格落實鎮、村、組、戶四級“田長制”要求,采取“村集體主導+企業連片+大戶示范+農戶參與”的模式,逐一將任務分解到村、到組、到戶、到田,層層壓實責任,倒逼種植到位、規范化種植。
“除了江恩軍,村里還和幫豪農業公司簽訂了1620畝土地流轉合同。村民通過村級勞務公司有序組織到基地務工,每天有80元的勞務收入?!毙旅翊妩h支部書記熊運建說,現在,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,村集體經濟也有了收入。
離新民村不遠的馬鞍村是勞務人口外出務工較多的村,整個村只有300多人常年在家,勞動力不足導致土地撂荒嚴重,“誰來種”成為難題。
“今年,村集體經濟組織整治了撂荒地230畝,村兩委決定按照“集種集收”模式,采取村集體經濟出資、農戶務工、收益歸村集體經濟的方式進行大豆玉米復合種植,確保撂荒地整治成效?!瘪R鞍村黨支部副書記魏昱華說。
“我們依托四級‘田長制’,確保了大春大豆玉米種植到位,并形成了“鎮干部包村、村干部包組、組干部包戶、大戶包小戶”的聯動機制,將種植任務落實到村到組到戶到塊,確保不漏一戶、不漏一田一地,按質按量完成全鎮栽種大豆5150畝的任務目標?!睂毘擎偢辨傞L王磊說。
來源:達州日報網